&沉淀

浅谈孔乙己长衫

   在求学的十几年中,我们都在被灌输这样或那样的思想,中国讲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是封建时代下儒学大士的追求,而在觉醒年代的现代人们依旧希望发一份光,传递一份热。于此种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正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仍是当今社会现状,好似人人都在笑孔乙己,人人都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封建礼教下社会对没有资格穿上长衫的孔乙己的讥讽和冷漠,而现代社会的孔乙己是新时代下旧梦的重复还是新的解读?

其实这里存在争议,一方面国家在普及义务教育,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件“长衫”还是不是孔乙己的长衫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社会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期待度不断提高,导致学历贬值,事实上这个期待源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更全面优秀的人才保驾护航,同时以考试为宗旨的教育机构的渲染成为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环上的人是围城环外的人也是围城。


在前天晚上听了一则播客,里面就有位北大教授谈到孔乙己长衫的问题,他说了这么一个观点,让我有些震惊!

他说,从历史观的角度看待现在高校就业难年轻人择业问题和考编考公热的问题其实是素质教育上的人多了,蛋糕不够分,产生相互内卷的现状,大家都渴望在大环境下求稳。

但是从封建社会科举仕途的角度去解读可以发现,科举制的本身就是为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去为国家发展做贡献,而我们高考制度的尽头却面临着诸多选择,只是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下意识的观念,以为文凭和学历就能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这是我们这辈人从小就被灌输的思想。

继续深造学术并不会让我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是可以保证基本的温饱问题,于是在这很多人会讥讽那些干着平凡工作却操心社会发展的人,认为你们与那些麻木不仁、只会低头干活的人有什么区别?

这段话其实很尖锐,仿佛带着鄙夷的蔑视只有你一人能看见,其他人都满不在乎。

我不央求身边人都和我一样看到更深远,更全面的地方,但是却害怕质疑的目光,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归之于个体主观,因而逃脱道德的谴责,并将其他个体的想法称之为偏见和主观,这是对主观与客观极大的误解。


事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全然不知,而是在一知半解下佯装通透。

长衫还是旧梦其实都反应了不同社会下人民的生活境况,人工智能ChatGdp 4.0都可以取代绝大部分简单的工作,人们还是妄图挣扎,事实上取代性很强,然而在适应的接受度和普及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并不必要去担心那些将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我认同一部分观点,同时也评判对于高等教育下只有寻求编制或研究学术这样不二选择下学校的漠视和不作为,当然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有随着人群涌动,但是只有个体的聚焦才会引起更多个体的共鸣和认同。

我接受的教育虽然或多或少存在着必然的弊端,但是我相信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知识永恒的力量,因此我不愿变成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我要为自己的思想而活,为正在发生而活。

如果我们连最根基的都丢了,那一切都不够是冷冰冰的契约和条文,毫无人文主义可言。


在社交媒体上大家最常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暴露问题,这个问题包括自己的生活,包括社会的问题,也包括心态和制度的问题。

然而问题的暴露引起无数人的关注与聚焦,但是人们好像极少关注事情的发展动态的结果,让子弹飞一会,事实是上人们对于子弹飞哪去了,是否爆炸了,是否处理了好像并不是很关心。

这并不是单纯的公众意识问题,而是媒体的导向作用和看热闹的心态下产生的问题。

有的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会关注到很多奇怪的点,但是这与我的生活好像并没有什么很大关心,但是我还是会控制不住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许是对于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里最本质的触动。

这个世界应该存在批判,越是尖锐的声音,越是纯粹。

评论

热度(32)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